客家博物館理念與定位

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作為一個「客家族群博物館」,客家之所以成為客家,特別是與周邊族群互動的特徵,亦不能忽略。因此客家與周邊族群共創的文化或歷史,也必須是客家博物館蒐藏的重點。也就是說,「客家族群及其文化的核心印記」 和「客家與周邊族群共創的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」,都會是客家文物蒐藏的範圍。

客家經典文物典藏展-典藏客家

客家文物的蒐藏範圍,必須具備以下任一元素:

  1. ㊣ : 源自客家族群與文化體系。
  2. ㊣ : 體現客家族群的文化創造、脈絡、發展和影響。
  3. ㊣ : 呈現客家人文歷史、歲時習俗、生命禮俗、社會信仰、特殊職業、文化產業及生活文化之流行條件。
  4. ㊣ : 具備歷史傳統、藝術、地方、稀少與流行文化的內在價值。

六堆運動會特展-大武山下走相逐

紙在客家

從客家在各地的生活經驗中,進行有別於傳統的客家文化資源蒐藏;用「地方經驗」做為客家博物館蒐藏物件與策展的思考,放在更大的脈絡與歷史中進行對話。

例如,依照流域發展的理念進行老相館的舊照片、文化史料的蒐藏或村史寫作等,即採用年鑑學派生活史的特性,去加以論述客家族群特色,並且都有和大歷史進行對話,具備「總體歷史」觀。以地方的客家經驗,不論是在物質生活、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(F. Braudel 的分法),任何一個層次都是認識客家特色的社會結構。

苗栗籃球展-苗籽精神

蒐藏當代客家議題的「實體」與「非實體」資源,甚至直接參與當代客家議題的發展;除要求蒐藏物件的脈絡,也需要針對某些議題進行主動蒐藏。

『當代議題』也包括正在發生的浮現,介入正在發生的議題。除了蒐藏的目的外,同時也是參與、影響、形塑正在發生的議題。

『當代議題』的蒐藏規劃,需要具有對客家族群的敏感度,透過諮詢委員、顧問或社會團體進行預擬或探索,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由博物館內的研究人員,經過文獻或田野的探索後再提出,就更恰當了。

{{desc}}

在蒐藏過去傳統的客家文物時, 需要增加關於傳統藏品的反思,古老的文物當然可以持續蒐藏,但在判斷優先順序和取捨之間,蒐藏標的優先應該以具有社會脈絡,有名有姓才有意義,也就是說需要有一些反省性的蒐藏態度。

應以近現代歷史架構中足以展現客家族群能動性的為優先,若是屬於傳統客家意象的複製與展示,則可適度減量。傳統物件和文化符號,則需以脈絡性和反省性的論述、思考角度加以延伸。

{{desc}}

關於臺灣以外的海外客家蒐藏,不可能包山包海。臺灣希望成為「世界客家心都」或是全球客家文化的交流中心,其競爭優勢主要在於臺灣擁有全球客家文化資源的蒐藏、展示和詮釋。作為國家級的臺灣客家博物館,除了需要有豐富的臺灣在地客家蒐藏外,也要有一定的比例專注於全球客家的蒐藏。

國外蒐藏議題的選擇也需要適度地反思,除考量當地客家的在地化與多樣性,尤其是應該著重在作為當地公民的客家人,對於當地社會的貢獻。

就像客發中心舉辦過的「馬來西亞錫礦展」,就是跳脫祖源溯源的架構思維,展現馬來西亞客家社群所曾立足的物質基礎,可說是一檔令人驚豔的展示。

另外,大洋洲、印度洋、加勒比海的客家人,與印度人、黑人一起出現的熱帶種植園的客家意象,是以將客家的議題放在全球資本主義與人口移動的架構中來理解,用以探索丁香、荳蔻、胡椒貿易中的客家位置,例如:以探討中美洲國家獨立的過程中,熱帶種植園中的客家人和周邊族群如何共同為地方產生貢獻,亦可謂是海外客家精彩的蒐藏議題。

如果能夠透過蒐藏的成果把客家與在地族群的關係展現出來,那臺灣的全球客家論述就會變的非常的活潑精采。從全球各地的在地歷史脈絡和族群互動中,論述不同的客家,充分發揮多元文化主義的客家論述,那就是臺灣的客家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