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文物典藏政策

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(以下簡稱客發中心)乃掌理客家文物之典藏、保存及維護等事項。為發展實體典藏業務,分別於107至108年度啟動「客家文資典藏作業暨政策發展顧問團計畫」,109至110年度賡續執行第二期計畫,逐步建立典藏作業規範、流程等標準作業流程。迄今,典藏業務已建構完整架構,人員亦具備蒐藏專業能力,111年持續推動「客家蒐藏業務執行量能升級計畫」,加速擴充蒐藏內涵、藏品整飭,更豐厚了客家博物館文獻文物之典藏底蘊。

客發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目前蒐藏有「數位典藏」達6萬餘筆,「實體典藏」亦有1萬5000餘件。然現階段的客家蒐藏,仍以民眾捐贈、單位移撥等「被動式入藏」為主,卻無法系統性的以客家「文化內涵」、「學術知識」及「當代發展」特色蒐藏到具有高度重要性的文物文獻,也無法依據現有資源的重要性與急迫性,分階段的進行蒐藏與保存。為突破現階段客家蒐藏狀態的瓶頸,111年12月完成「客家文化資產蒐藏發展計畫」,並以計畫研究成果作為指引,擬定「主動式」蒐藏策略,依據客家文化範疇、知識體系及當代發展等內涵,進行分期且系統性的蒐藏規畫,以完整保存發揚,作為客家文化的見證與客家學術知識的建構,再創客家主體價值。

隨著時代潮流、社會文化觀念的轉變,不同階段所關注的焦點也會有所差異,到了二十世紀,多元文化潮流的興起與族群意識的抬頭,各個國家開始建立人類學、民族誌博物館,紛紛以蒐集保存與研究、展示弱勢族群文化為首要任務。同樣是「物」的展現,現在的博物館更重視「人」的脈絡意義。收藏品是博物館的核心,不過,對於新博物館學(new museology)來說,有收藏品已不再是博物館成立的唯一要件了,如何將人民所處區域的文化資產,以最佳的方式詮釋出來,才是重要的。

客發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因應數位化的趨勢,近年積極進行入藏文物數位轉譯的工作,建立跨部門的數位資料,接軌全球客家研究發展,提供重要典藏文物與史料的共享資源平台,以建立客家文明博物館暨全球客家研究中心為長遠目標。

(一)-

海外各族群(含客家)博物館典藏政策

透過海外各族群博物館資訊之收集與思考,提出有助於臺灣客家研究更完善的論述與詮釋。例如「加拿大移民歷史博物館」、「美國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」,還有「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」、「梅縣中國客家博物館」、「印尼雅加達客家博物館」、「馬來西亞檳城客家博物館」之族群蒐藏範疇論述;蒐藏主題;蒐藏政策等等,作為臺灣發展客家與族群歷史文化知識體系之建構。 客發中心因應數位化的趨勢,近年積極進行入藏文物數位轉譯的工作,建立跨部門的數位資料,接軌全球客家研究發展,提供客家典藏文物與史料的共享資源平台,以建立客家文明博物館暨全球客家研究中心為長遠目標。

(二)-

國內其他國家級博物館典藏政策

參考國立臺灣文學館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之典藏政策,包含其「文物」與「藏品」的定義、蒐藏宗旨、蒐藏範圍、藏品取得等,均有明訂之。探究國家級博物館如何基於研究、典藏、展示、教育之需要,以及在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與《博物館法》的遵循下,制定符合該館蒐藏宗旨與目標之典藏政策、人員配置與預算編制,以作為臺灣客家文化館整體組織與營運之學習標竿。

(三)-

知識體系和蒐藏主題之建構與策略

參考客家委員會過去執行之客家知識體系計畫案,包含『以德國、加拿大,瑞士、及東南亞國家客家作為對象的研究成果』;『南向計畫(東協十國)所出版之客家社群研究專書』;『科技部與國內外學者以北美及南美客家社群的研究成果』,提出全球客家的想像與文化知識體系相關內容。此外,也採取訪查、諮詢與線上座談會方式,針對文化資產蒐藏的重要性與緊急性或客發中心蒐藏現況等,規劃各項主動蒐藏的議題,作為蒐藏策略的基礎。

綜觀客委會客發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的典藏客觀條件,例如典藏人力或空間,並不容許包山包海的蒐藏。那麼如何對準客家博物館之宗旨及必須存在的理由,規劃某種程度的精準蒐藏,是有其必要的。

客家的博物館應具有發揚客家文化、彰顯客家文化特性的重大任務,其屬性是比較接近民族學、民族誌方面的,因應臺灣客家文化館需提升為一個國家級博物館之政策走向,強化實體典藏與庫房藏品管理業務,建置博物館「權利盤點」、「數位授權使用」、「文物借展程序與注意事項」、「蒐藏品上架」、「蒐藏品儲位移動管理」、「蒐藏品分級」等行政作業要點,有效掌握、落實日常典藏管理工作(文物登錄、編目、檢視、清潔及製作保護設施、溫溼度記錄、蟲害檢測、文物上架、清整),並配合「客家蒐藏發展研究計畫」成果研擬之典藏中長程政策,已列為客發中心112年-130年之典藏徵集執行之策略目標。